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题论述  >>  正文

一位环保企业家的深剖:中国环境产业的创新窘境

发布时间:2023-8-15     来源:中国水网    编辑:衡格格    审核:张经纬、王静

三、企业创新遇到的一些问题

1、方向的确定

环保领域技术流派众多,信息繁杂,行业技术体系发展方向不清晰,很多人吃不准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这是个重要问题。

但归根到底,研发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客户的问题,或是为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研发创新的本质是满足客户需求,偏离了这个主题,单纯为了增加自身技术“护城河”式的研发创新,有可能是画蛇添足,客户并不买账。有的公司研发项目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完全是凭着单位领导直觉、兴趣,凭感觉、拍脑门决定,这种研发如同“扛着渔网去上山”。还有的产品研发陷入到“工程师思维”中,研发人员一门心思把产品的功能做得多而全,看上去非常完美,结果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客户接受不了。还有一些人沉溺于“颠覆式”发明,脱离了行业、客户的深刻洞察与分析,缺乏其他领域技术的深度积淀,靠灵光乍现来颠覆行业,显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切实际。企业创新的目的不是研发的产品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客户好用,用得好。

2、研发的系统性

环保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一个大的环保处理系统需要多种类的技术完善与匹配才能形成产品力。缺乏行业基础,缺乏对于应用场景的了解,很难对其产业化、商业化有全面的理解,必然对研发的成果缺乏判断力。仅凭一个单点的技术跨行进入环保,靠一招鲜吃遍天的思路,贸然投入风险较高。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企业,原来从事房屋拆迁。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北方某高校老师的一个污泥热解技术,经过简单的了解觉得热解干化的技术不错,尤其是投资、运营成本有一定优势;双方签订协议、组建公司,并且匆匆上马一个污泥处置项目,结果发现污泥处置系统运行良好,但产生的热解液处置是个难题,要回流到污水厂前端会导致污水厂总氮出水超标,如果另外上一套浓液处理装置,新增工程投资及运营成本的叠加,导致该污泥处置系统没有市场竞争力。最后,导致项目烂尾,双方对薄公堂。

上述案例投资人和技术持有人之所以合作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有问题。纯粹的科研院所、高校一般是集中其技术力量,解决的是限制行业发展的某个单点的难题。而一个成熟的工程技术,是一个全流程的处理系统,如果双方都缺乏行业基础,缺乏产业化、市场化的经验来说,产业化的难度、复杂程度远远超出外行人的预想,可能会导致投资双方进退维谷。产业化不光要解决工艺流程中的技术难点,还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匹配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操作与经济性,需要解决原材料、设备、人员操作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功亏一篑。

3、投资的风险

创新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是一个人才、技术、经验逐步沉淀的过程,这个过程毫无疑问需要资金的投入。一般的环保企业资金不充足,相对适合的方式是在原有的技术体系上持续改进、优化,这样的研发投资额可控,预期结果相对清晰,对企业来说相对稳健;企业做研发投资,必须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最可怕的是,在生意不好做了的时候,资金已经很紧张了,这个时候孤注一掷的投入研发一个新东西,指望靠研发的新产品来翻盘,但研发的长期性、结果的不确定性注定了这种救命稻草式的研发投入不可取。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苏州有两家企业押宝污泥处理技术研发,把几年的时间、精力之间都投入进去,结果都不理想,原来的业务丢了,钱也投完了,企业从此一蹶不振,其中一个企业现在已经人去楼空。

4、产品研发与企业定位、销售渠道的匹配

B公司主业生产潜水搅拌器,某一机缘认识南京某高校老师,了解其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专利很先进,双方经接触,快速拍板签订合作协议。B公司两年投入300万费用,做了一套试验机组,经过长时间的中试,问题很多,同时发现运营成本比原来预计的要高。这时B公司已经资金消耗殆尽,是否继续投入信心不足,这时发现自己不懂这个领域,自己判断不出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否属于该领域的正常现象,处理成本处于行业什么水平?更要命的是,发现公司原有的搅拌器销售渠道不能和垃圾渗滤液行业协同,重新组建公司,搭建团队?显然自己没有想好,下不了决心。行路难,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那套试验机组变成了车间里的一个展品。

行业内还有一种情况,一些国有水务集团、上市公司,本身的主业是水务投资运营,因其也有研发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有解决其自身运营问题或者是降本增效等因素考量,有的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制作试验设备,企业投入了较大的预算,经历数年开发,然而最后有的结果并不是很乐观。也有一些产品开发较为成功,在集团内应用,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好成果没有派上大用场。把研发出来的产品进行销售并不是央企、水务集团的公司主要战略,并且从竞争角度来说客户不太愿意接受同行竞争者的产品,尤其是污水厂智慧管理系统牵扯到核心的运营数据,对使用者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其产品很难有大规模的销售。这些情形都导致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大规模市场应用,其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是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5、技术的管理

某天,Z总过来谈业务合作,她非常恼怒地说:“忙活了两年,给别人养了个孩子”。原来,她公司技术总监在公司两年,研发的技术快要成型了,突然有一天提出辞职。结果过了两个月发现其到了竞争对手的公司,还把原来研发的技术资料全部带走了,而且自己公司也没有申请相关的专利,整个非常被动。我笑着说,环保是一个江湖,各种狗血的事其实挺多。原来我公司有个L博士,在对接广东某一制药上市公司项目,中试做了半年,然后这个L博士辞职和这家公司成立了环保公司的故事。两年这个人给我们造成了二百多万的损失,经历这个事以后,我们完善了《竞业协议》、《保密协议》、《专利申请奖励制度》及《创新积分管理方案》等技术管理体系。最后Z总悻悻然地说:“这种人没有一点职业操守,他们的合作就是相互利用,能有什么好结果。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公司对于研发一定要做好资料的管理和保护,一定要有必要的技术管理制度。这些都是管和控的思路去做一些必要的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另外研发是启发性、创造性的工作,更需要非常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把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水星特有的《创新积分管理方案》非常有特点,不光能够让技术、研发人员有收益、有荣耀还能有创新积分的积累,同时能把公司全员及合作方、设计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起参与共同开发,享受积分,享受收益。这样公司一年大约有六七个独立研发课题、三四个联合研发课题同时启动,滚动开发,技术迭代、新品研发成功率很高。

四、创新的思路

一百年前的活性污泥法到现在还是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环保行业的技术迭代的相对比较慢,但随着ChatGPTAI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这一波的科技浪潮会迫使环保行业改变。我们必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双碳的战略,充分用好“科技红利”,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观察行业的变化,也涌现了一些新的创新模式的出现。

1、科研和市场的结合

2022111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合作签约仪式在苏州举行。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了解到,在环境产业板块,研究院首要任务是把哈工大环境学院、相关老师的专利及技术成果输出,落地苏州基地,实现产业化及市场化。其次,也吸引企业入驻,研究院对其进行技术、研发、运营管理赋能。吸引环保公司在研究院独立、合作设立技术研发中心。

这种形式代表了科研院校全面地走出象牙塔,一方面将学校的各种研究成果快速地推向市场,解决行业问题;一方面促进企业和院校的深度合作,开展实用的课题研发,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的技术升级。

2、联合研发

近几年水星环保在吸引人才、加大研发、持续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外,和高校、研究院、设计院、国央企、上市公司也开展了联合研发的模式,实现了合作方及社会的多方共赢。

举个例子,继和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开发出适合于北方水质的雨污溢流污水处理装备后,2022年水星同南方某省研究院、某国有水务集团三方共同研发一款适合于南方水质特点的污水快速处理装置。合作过程中,研究院提供了小部分研发经费,提供了理论指导;水务集团提供需求,提供试验场地,提供部分人员、化验室;水星环保则提供中试设备、提供技术、提供经费,三方有序合作,应用场景清晰,需求明确。

因为水星本身有较强的技术、设备及工艺积累,经过半年的试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南方低浓度水质的高效率的雨污溢流污水快速处理装置,且运行稳定,数据良好。最后的成果是研究院完成了其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制定地方标准积累了数据;水务集团解决了其需求,并实现了创新;水星则吸收到了研究院的理论指导及水务集团的运营经验,开发出了一个行业新产品。关键是在三方都是小投入的情况下,产品的销售收入还都能得到分成,这样实现了三方企业及社会的多赢。水星这一联合研发的模式,目前分别和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一家央企合作进行的三种新材料研究试验也在顺利进行中。

五、创新的本质

最后需要明确,创新并不是仅仅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创新、金融创新和文化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形式。

20237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已经指明了方向。中国环保产业大干快上的阶段已经过去,随着环保排放标准的提高,执法部门严格监管以及市场趋于成熟饱和, 环保产业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智慧低碳、系统化治理、精细化运营,要实现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但是创新不只是研发工程师的事,也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它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

对于企业创新,首先讲究的是源头意识。脱离了客户需求的研发,一切都是无源之水;很多企业只知道生产好自己的产品,而不了解设备的应用场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了解客户,不可能有好的创新。其次,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用传统的、固化的思维只能做到改良、优化,但打败你的往往是跨界者;按部就班不一定是对的,一切创新来自于深刻的自省、再自省。再者,创新首先是经营行为,其次才是技术行为。对于企业来说讲究的是投入产出比,衡量其创新成果的标准不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创新技术经营收益的高低。

历史曲折总向前!

环保行业巨变,守旧没有未来!三十年环保产业发展之路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但星辰大海永恒,愿胸怀锦绣的环保人在创新的路上逐梦未来。

转到 首页 第  1  2  页 末页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