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账号?请注册会员
首页  >>  会员资讯  >>  “仪”态万方  >>  正文

【“仪”态万方】重温仪器仪表行业那些“领军人物”的
故事——记浙江大学过程控制前辈周春晖教授

发布时间:2023-4-4     来源:《飞鸿踏雪泥》第一辑    编辑:徐妍妍    审核:衡格格、张经纬

拳拳中国心 殷殷华夏魂
——记浙江大学过程控制前辈周春晖教授

作者介绍

王慧:女,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现任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一、二、三版)、《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第一、二版)、《自动控制原理》等,发表论文约90篇。

一个有伟大人格魅力的人时时都会对他周围的人产生向心力,即使在他离世后也会被世人感怀不已,周春晖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生前,聆听他讲课与报告,与他交流和交谈,都让人如沐春风;在他走后,每每念及他的教育思想,阅读他留下的教材与著作,都仿佛又看到他深邃的目光,听到他那直率的声音发表着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是啊!很多时候,先生他不仅仅是在治学,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中传授着做人的道理。仔细思索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人生之路,常会有醍醐灌顶般的顿悟。在他亲手筹建起来并在这里辛勤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专业里,师生们从来没有觉得先生已经驾鹤仙去,而是依然生活在他们中间。以他名字命名的“春晖奖(助)学金”是浙江大学控制系学子们追求的最高荣誉,至今已连续发放四届。先生的精神、先生的思想、先生的治学、先生的作风就这样年复一年地以这方式传承着。

周春晖教授,1922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父亲周兴权(字柄衡),早年离乡至昆明讲武堂,后跟随蔡锷革命多年,1927年在江西阵亡。幼年丧父的周先生在母亲教育下,在各种困境中都保持了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精神。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周先生在 1942年通过考试取得云南省公费赴美留学资格,进入由西南联大代办的云南省留学预备班学习,1945年离滇启程赴美。在美国,周先生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士、德拉华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密歇根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和化学工程博士等学位。完成学业后在美国仑士勒理工大学化工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除讲授基础课程外,主要讲授化工动力学及化工自动化方面的课程,同时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博士研究生。

为了新中国的强盛,1957年夏天,周先生同一大批海外学子一起,放弃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举家回归祖国,参加祖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恰在此前一年,高教部指定浙江大学首批设立“化学生产的操纵及检验仪器”专业,且已开始招生。创办专业的初期,一切都在摸索中,困难重重。刚回国的周先生不惧艰难,欣然应邀来到浙江大学,投入创办该专业的各项工作中。从此,求是园里多了一个辛勤耕耘的教授,一个充满激情的教育家。

在教学过程中,周先生主要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如何在工科教育中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既要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让他们知道可以应用什么理论去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何去解决。在课堂上,周先生常常利用各种实例进行教学,如将一些采用手工操作极难满足生产条件、而用自动控制方法比较容易实现的自动控制系统作为例子,使学生很快掌握自动控制的原理。他积极建设实验室,给同学们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实验,还必须按小组独立规划设计实验内容,并完成操作、安装、调试设备等一系列工作,最终达到能运转一整套实验装置的要求。同时还充分利用到工厂的实习机会,结合实际工业装置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开拓思路、积极创新的目的。

在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工业过程方面,周先生更是身体力行。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实践,强调研究成果只有得到工业上的推广应用,才能提高生产率,产生经济效益;反过来从实际中提炼出的问题又会促进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这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的发展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工业自动化尚处于启蒙阶段,周先生在一个合成氨厂提出并实现了用自动控制的方法代替生产过程中采用大型气柜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国内当时尚属首创。除极个别先进工业国家之外,这种措施很少被用于生产实践。又如在一所大型电解食盐的工厂中,为了降低甚至解除维持正常操作压力而必须的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强度,他设计并指导工厂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钟罩式自动调节装置,不但解除了目不转睛、手不离阀的繁重劳作,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证明这一装置完全能达到长期保持正常压力的要求,使这一操作岗位可以安全地撤消。几十年后,虽然这一控制装置已经更新,但设计原理没有变化。由于简易有效,多年来得到众多厂家的应用。通过这些富有创造性、研究性的实践,周先生与他的学生们取得了累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周先生被定为“白专典型”,屡屡遭到批斗;但他还总是想着要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祖国,培养人才,为工厂创造更多的效益。当“革命”形势刚有些松动,周先生便与地处兰州的化学工业部自动控制设计技术中心站全面合作,带领几位年轻同事,长时间到全国许多重要工厂企业调查,寻找生产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将它们归纳、总结,并形成一些有共性的研究课题。然后,经过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对课题逐个取得实用性的解决办法,进而付诸实施。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化工自动化水平,周先生他们将工作成果总结成一本名为《调节器的参数整定及校验》的小册子正式出版。针对一些更为复杂的控制对象和理论水平要求较高的课题和解决思路,周先生撰写了另一专著《复杂调节》。在不讲技术的年代里出版当时最具有理论水平与实际应用背景的这两本书,受到了广大工业控制与仪表工作的技术人员的青睐,不少工厂里的仪表工作人员人手一册,并多次作为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的提高进修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因而一再重印。以现在的目光看来,这两册书也许毫不起眼,但在当时,对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水平提高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忧国忧民的周先生充分意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举足轻重。因此他将大半生岁月无怨无悔地献给了我国尚不太发达的高等教育事业,将自己满腹经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与年轻的学子们共同畅游于知识的海洋。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工作中,周先生始终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思想,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自动化工作的优秀学者、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中有国际自控联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轻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后,有“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时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教师、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辛勤工作着。周先生爱说的一句话是:“大学的教育不在于教育学生会考试,拿高分,中‘状元’!而是教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周先生重视教材及专业书的出版。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他在积极宣传、推广自动化理论和技术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编印了专业资料近十种,其中正式出版的有《化工自动化》《调节器参数工程整定及校验》《复杂调节》等书。作为化工自动化专业教材编审组组长,他积极组织全国的同仁们动手编写教材,他自己先后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五种教材。改革开放后,他主编的《过程控制原理》被评为化工部优秀教材;主编的《化工自动化丛书》力求在科普基础上有适度的提高,以供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和更新知识。这套丛书共计出版了 20 种,在同行中影响很大。

上世纪 90 年代,为了满足工业自动化日益发展的需要,周先生主编出版了包括工业自动化理论、技术及工程等多方面内容的《过程控制手册》。此外,周先生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和《化工百科全书》(共出版了 23 卷)两种大型辞书中有关自动化及仪表部分条目的拟稿人和各条目内容的审定人。周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关注自动化人员的知识需求,以最大的热忱精心编写多种教材与专业书籍,生命不息,笔耕不缀,满足了各层次自动化人员的需求。

1993年,周先生退休。他本可以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心系教育事业,欣然接受控制系的长期返聘。由于经常读到研究生写的英文论文,甚至仅仅是英文摘要也存在许多语法或词汇的问题,他便为研究生开设了“科技英语写作”课程。他精心组织课程内容,逐个批改学生作业。该门课一直上到他将近 80 岁才停下来。当他在审稿中看到许多学生英文文章的通病后,又坐不住了,他从这些文章中找出病句作为例子积累素材,针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将讲义反复修改,最后编写出版了《科技英语写作》。对于功成名就的周先生而言,在他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这薄薄的一册书,也许并无多少学术味,但倾注了他对年轻学子们的无限关爱之心。

随着自动控制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浙江大学化自专业在周先生的带领下,始终以跟踪国际新动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奋斗目标。为此,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从一个只有十多个教职工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发展到如今在国家自动化领域名列前茅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身兼多层次人才培养与解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重任。全系拥有百余名教职员工,每年约为国家培养本科生 140名、硕士研究生120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 10多名;同时也是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11重点学科建设基地等众多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依托单位,年科研经费几千万元。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无一不是受益于以周先生为首的浙大化自老一辈长期以来坚持的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教育思想,一代又一代浙大化自人的不懈努力!

浙大控制系的师生们不会忘记深受感动的一幕:2006年底,周先生主动向系里提出要给年轻人谈谈一流大学的精神与教育问题。当时已84岁高龄的他一上讲台就推开了为他预备的椅子,硬是站在讲台上一口气讲了三个小时。他说,他上课从来都是站着的。的确,周先生是一位永远“站”着的人!他坚持站着作这最后一次公开报告的一幕永远定格在了当时在场与不在场的师生心中!

一颗拳拳中国心,一缕殷殷华夏魂。不管经历多少艰辛和坎坷,周先生心中的信念和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他将几十年的精力都献给了自动化领域的科学研究、教书育人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第一生产力上面。周先生那始终坚持理想、笑对人生、以一颗平常心去做有益之事的高大而平凡的形象永远地影响着我们后来者,激励我们不断地向前探索!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