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总市值超9400亿!历史罕见!中国A股传感器股票全
线上涨无一下跌

发布时间:2024-9-29     来源:传感器专家网    编辑:衡盛楠    审核:张经纬 王静

今日(927日),中国A股全线飘红,截止收盘,上证指数收涨2.88%逼近3100点,深成指涨6.71%A股全天成交1.46万亿元,创近3年交易额新高。

暴涨的交易量也令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出现故障,在上午一度锁死——股票无法买入卖出,上交所因此发布公告称,由于大量投资者集中涌入,导致股票竞价交易系统出现异常,该交易所在第一时间就相关情况进行排查,不久后得到恢复。

截止27日收盘,据相关金融机构统计显示,中国A股全股票中,共有5226只股票上涨,96只股票下跌。其中,138只涨停股、3只跌停股。

具体到中国传感器产业链,70只传感器核心产业链企业中,全部上涨,无一家传感器上市股票下跌——历史罕见。70只传感器股票平均涨幅5.77%,总市值达到9453.23亿元,而涨幅TOP 10传感器股票的平均涨幅达到8.65%

细分来看,国产汽车传感器企业开特股份收盘报涨10.07%,领衔中国A股传感器股票,市值17.05亿元。

此外,涨幅前10的传感器产业链股票有:航天机电涨9.46%,市值96.23亿元;和林微纳涨9%,市值29.58亿元;云里物里涨8.92%,市值10.35亿元;莱赛激光涨8.8%,市值8.16亿元;纳芯微涨8.79%,市值141.1亿元;韦尔股份涨8.44%,市值1190.26亿元;安科瑞涨7.94%,市值37.94亿元;奥迪威涨7.55%,市值19.31亿元;三诺生物涨7.49%,市值153.88亿元。


中国传感器产业链股票全体上涨,历史罕见,除与大盘动向有关外,也展现了资本对中国传感器产业的看好。

为什么中国A股出现历史性上涨?

昨日(926日)晚间,我国最大的证券机构之一——中信证券,发布仅有一个字的分析文章——《干》,阐述了:

今天,9月政治局会议较为罕见地分析了经济形势,国之命脉,涉及财政、货币、资本市场、就业、民营经济等多领域政策。

下午开盘,大盘全线拉升。30个中信一级行业全部上涨、个股几乎全线飘红,超百股涨停!

是信心,也是心气儿的回归。信号是明确的,总结起来就一个字:干!

 

文中,中信证券也附了一份《2024最新绩优超跌百强股》名单,绩优超跌股指业绩优良、市场表现优异,但近期股价过度下跌的股票,其中,传感器产业链企业中,汽车传感器公司开特股份、CMOS图像传感器公司格科微入榜。

在今天的涨势中,开特股份股票涨幅达10.07%,格科微涨幅4.23%



开特股份是国内知名的汽车热系统产品提供商,主要从事传感器类、控制器类和执行器类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开特股份2024上半年财报显示,企上半年营收3.47亿,同比增长21.28%,扣非净利润5326万元,同比增长12.46%。其业绩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是:2024 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公司主要客户的产销量增加(主要是公司第一大客户比亚迪销量的增长,带动公司销量增长)。


▲来源:开特股份

格科微是中国三大CMOS图像传感器企业之一,格科微2024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79,006.67 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 42.9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48.9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同比增长439.42%)。

消费电子业务复苏,尤其是来自智能手机业务的增长,是格科微上半年业绩暴涨的关键因素。


来源:格科微2024年报

20213月,十四五规划发布,将智能传感器重要制造技术——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写入【科技前沿领域攻关】技术项目中。

同时,将传感器与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等并列,作为我国建设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



来源:十四五规划

进入十四五规划经济时代,我国对传感器产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传感器产业发展提速。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是中国A股市场股权承销规模最大的两家券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国内头部券商,均发布研报,看好国内MEMS及智能传感器产业。

中信证券:在自主可控叠加政策助力下,国内MEMS厂商有望突围,未来成长可期

过往经验显示,技术浪潮是MEMS需求的最大推动力,我们看好新技术、新功能、新场景等对MEMS传感器需求拉动作用。国外厂商由于起步较早,目前,占据了全球主要的市场份额。但MEMS传感器行业属性为国内企业追赶提供了契机。如个别细分领域,国内厂商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在全球厂商排名中位次不断提升,印证国内厂商有潜力与国际老牌厂商同台竞技。我们认为,未来,在自主可控叠加政策助力下,国内MEMS厂商有望突围,未来成长可期。

历史悠久,技术集成程度较高。

MEMS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微型机械加工工艺和半导体工艺相结合的工业技术。MEMS产品主要分为传感器和执行器,应用从起初的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持续拓展至汽车、医疗、航空、消费电子等领域,产品日益丰富。MEMS产业链主要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作为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领域,涉及IC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等技术,技术集成程度较高,对多学科、多因素的相互理解对于研发十分重要,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及智力密集型行业。此外,MEMS器件制造工艺更偏定制化,一种产品,一种工艺

优势显著,应用场景十分丰富。

相比传统的机械传感器,MEMS传感器具有微型化、重量低、功耗低、成本低、多功能等优点,同时,可通过微纳加工工艺进行批量制造、封装、测试,优势显著,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工业、医疗、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从市场空间看,据Yole统计,2022年全球MEMS传感器规模约145亿美元;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21年国内MEMS市场规模超800亿元,若按国内占比超50%计算,国内MEMS传感器空间也十分广阔。

前景广阔,技术浪潮助推需求。

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创造全新的需求,这对MEMS传感器也适用,过往经验亦显示,技术浪潮是MEMS需求的最大推动力。未来推动MEMS需求增长,主要源于新技术、新功能、新场景:1)物联网为MEMS技术创造了新需求;2)功能日益丰富的可穿戴设备为MEMS技术提供了新机遇;3)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也会引致MEMS技术需求大幅增长;4)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将为MEMS技术发展注入新发展动力。Yole预测,2028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200亿美元,对应2022-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5%

后发追赶,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国外厂商由于起步较早,在整体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占据了全球主要的市场份额。但MEMS传感器定制化属性强,应用领域要求差异大,行业内企业在主要产品方向、应用领域等方面各具特点,这为国内企业追赶提供了契机。个别细分领域,国内厂商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在全球厂商排名中位次不断提升,印证国内厂商是有潜力与国际老牌厂商同台竞技。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中美贸易争端大背景下,政策助力下,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本小节为《技术跃迁专题研究系列之八一MEMS传感器全景透视》研报部分主要观点摘录,报告更详细内容请参看中信证券研究《主题策略|MEMS传感器全景透视》文章 。

中金公司:传感器产业链有望成为2023年及更长期的投资主线之一

有一些评价认为,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在业内处于第一梯队水平,尤其是对宏观政策的分析,中金的报告在投资策略上和宏观走向上是最有实力的。

近期,中金公司发布了针对半导体市场的系列研究报告,以《机遇》系列报告命名,其中第一期专门分析的,就是中国的传感器市场——机遇系列一:万物智联,入口传感升级》。

该报告认为传感器产业链有望成为长期的投资主线之一,我国占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但传感器产业链缺乏龙头,国产传感器产业链有望诞生优秀的龙头公司。

以下为部分摘录:

半导体的投资逻辑:市场规模=旧终端*1+电子化提升率)+新终端*渗透率。旧终端电子化率的提升、新终端渗透率的增长,均以传感器为关键入口。后疫情时代,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制造业对数字化生产的重视、以及智能汽车的加速渗透,我们认为传感器产业链有望成为2023年及更长期的投资主线之一。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观,产业链诞生了营收近六千亿人民币的器件/设备龙头和营收超千亿人民币的芯片龙头。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2020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1700亿美元,该机构预计到2028年达到342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9.2%。汽车市场增速有望高于行业平均,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2021年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251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达47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13.6%。全球MEMS传感器龙头、汽车Tier 1龙头德国博世Bosch FY21营收787亿欧元;全球模拟芯片龙头美国德州仪器TI FY21营收183亿美元。因此传感器赛道规模大,产业链龙头效应显著。

我国占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但传感器产业链缺乏龙头。A股上市公司中,营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是图像传感器芯片厂商韦尔股份、传感器/存储/MCU芯片生态化布局的兆易创新、无线通信射频前端芯片厂商卓胜微、声学传感器封装/模组的国产龙头歌尔微电子(已提交IPO申报),FY21营收分别为241亿元、85亿元、46亿元和31亿元。而在模拟芯片和汽车传感器领域,国产龙头圣邦股份和保隆科技等FY21收入仅分别为22亿元和39亿元。

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国产传感器产业链有望诞生优秀的龙头公司。我国物联网和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关键芯片生产所需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国产化能力强,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有望实现供需内循环。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