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官方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焦点新闻  >>  正文

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补短板、
强链群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衡盛楠    审核:张经纬 王静

摘要

作为关键性基础材料,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需求牵引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化工新材料国产化技术不断突破,国内企业加速崛起,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攀升。在近日召开的2024中国(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大会暨第三届长三角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技术的制约,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瓶颈制约,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一直是石化产业的短板,也是石化产业大而不强的原因所在。

1.自给率攀升 供应短板明显

化工新材料因其性能优异,又是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的配套材料,已成为全行业中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国际竞争的焦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与发展公认是石化产业技术水平的代表和重要标志。不仅是跨国公司创新与转型发展的重点,而且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与发展作为国家战略。

今天的美国、德国、日本等石化和化工强国,以及巴斯夫、杜邦、陶氏、三菱化学等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也都是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与发展的引领者。很多跨国公司都是聚焦化工新材料的创新转型,不仅引领着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始终居于世界石化产业的领导者地位。傅向升表示。

傅向升坦言,三菱化学、LG化学、SABIC、赢创、科思创等均聚焦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的创新与发展。这些跨国企业,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配套材料和产品。

我国对化工新材料的高度重视,从八五”“九五已经开始。当时的行业发展规划针对科技创新、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做了专项规划,作出重点部署。但当2010年我国石化产业迈入第二石化大国和第一化工大国新的平台后,特别是成品油消费市场增速趋缓、柴油市场呈现饱和状态时,行业结构性矛盾再次凸显,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少产成品油、多产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成为国内石化企业转型的重点趋势。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较快发展。产业质量不断提高,自给率不断攀升。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分析,应看到,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存在整体保障能力不足、供应短板明显的突出问题。

第一,国内供应绝对短缺的产品,产能、产量均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门槛高,而我国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且国外技术转移严格限制。

第二,国内名义产能较大但实际产量不足的产品。主要原因是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低,只能生产中低端牌号,或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需求,或产品价格高,竞争力不强。

第三,化工新材料应用技术薄弱,材料改性重视不够,市场推广首先。部分应用领域的,认证准入门槛高、时间长,国内生产企业起步较晚。

第四,材料本身的合成工艺成熟,但关键原料供应不足,存在短缺隐患。

第五,用于特定国防航天等特定用途的新材料,目前用量小,不具备经济生产规模;推向民用后具有想象空间,但产品成本高,开发与推广投入大、风险高。

第六,替代型产品,包括原料路线替代和材料体系替代,市场前景预期良好,但实际推广困难较大,国内市场渗透率低。主要原因是成本高,且缺乏实质有效的政策支持。

2.聚焦重点工程 夯实技术研发

下一阶段,化工新材料应如何创新与发展?

对此,傅向升建议,未来,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与发展应突出四个聚焦

第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工程,如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大飞机、航空航天、交通轻量化等重点工程,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巩固、升级产品的稳定性,为化工高端品种产业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第二,聚焦需求量大、应用面广、有较好技术基础的重点化工新材料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在高端聚烯烃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特种尼龙工程塑料、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有机氟硅材料、特种橡胶材料、功能膜材料、超纯超净试剂等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取得新突破,攻克卡脖子难题,高端产品的自给率进一步提升。

第三,聚焦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如氧化碳捕集提纯固化与转化以及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化学品或合成新材料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基高性能材料等,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集中力量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实现引领性创新的新跨越。

第四,聚焦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集聚化发展,各地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化工园区为载体,引导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努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分工明确、写作紧密、集聚度高、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针对我国化工新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杨挺认为,补、优、用、超是重点优化方向。

补,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短板强弱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产业需求,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和配套原材料供应瓶颈,增强自主保障能力。

优,即面向终端消费需求,提升现有材料性能。基于现有产品进行技术升级和迭代,推进一批消费规模大、有较好技术基础的化工新材料产品提升档次,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系列化和低成本供应。

用,即面向经济主战场,贯通全产业链。强化化工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连通,加强改性产品的推广,推进涉及电子化学品、汽车轻量化、新能源装备、绿色建筑等领域实现贯通全产业链需求导向的产学研用发展模式。

超,即超前布局,积累前沿技术。面向科技前沿,聚焦3D打印、超导、仿生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和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为未来竞争积累优势。

此外,还要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布局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依托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选择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杨挺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或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   京ICP备13023518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6号1号楼6层   |   邮编:100037   |   电话:010-68596456 / 68596458
战略合作伙伴、技术支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MEI)

Baidu
map